夯实基础 创新治理 建设黄山人民更加满意幸福美丽社区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广大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为了解我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推进完善,经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同意,由马端森、鲍小如同志带队,市人大工作研究会调研组于9月28日至10月26日,就此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先是听取市民政局等12个部门专门情况介绍,继而深入三区四县 15 个社区察看现状,座谈听取有关方面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经验体会和期待建议,很受鼓舞。调研期间,喜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我们精神倍加振奋,调研主题也更为明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乡社区治理不断探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现有城市社区53个,其中屯溪区20个,黄山区5个,徽州区4个,歙县10个,休宁县4个,黟县4个,祁门县6个;全市农村乡镇101 个,行政村 692 个,完成农村社区试点147个,其中歙县112个,黟县35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区治理指示决策,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协调推进“七大工程”,有机结合文明创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使我市社区治理总体取得显著成绩。
(一)强化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合力。市委书记任泽锋主持召开全市美丽社区建设动员部署会议,提出了打造“三美四好”美丽社区总目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面开展美丽社区建设实施意见,对社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成立了以市长孔晓宏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由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公安、宣传、住建、财政、人社、规划等20多个市直部门为成员的美丽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区县、有关街镇、社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任务责任人,有的县委书记带头专题调研,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互联的工作合力。
(二)注重打好基础,建立保障和激励机制。市和区县将社区工作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全市共整合各类资金 1.3亿元,基本保障了社区开展工作。为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政治、经济待遇,今年5月,在各区县先行摸索实践基础上,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组织、人社、编办、民政、财政五家联合出台了提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待遇的意见,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干部积极性和队伍稳定。各区县重视对社区干部政治上关心和培养使用,如屯溪区徽山路社区党委书记余春雷被选为市党代表,上新社区党委书记姬臣被分别选为市政协委员和区人大常委;黄山区龙北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郑岚被提拔为副科;休宁县有三名社区干部被提拔交流使用等。
(三)服务硬件不断优化,百户率位居全省前列。 各区县采取新建、改造、购买、置换、整合共享等方式 ,新增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近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近1.24亿元。全市社区服务用房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社区平均拥有面积1236.5平方米(全国平均843平方米、全省平均792平方米);社区每百户居民拥有服务设施面积达40.6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四)信息化应用能力增强,平台建设覆盖率高。“一站通”已延伸至53个城市社区和340个行政村 ; 涉及民政、人社、卫计、房管、工会、残联等6部门93项为民服务事项准入“一站通”平台直接办理。到今年8月底,“一站通”平台受理6.56万件,办结6.1万件,办结率达94%,方便了居民群众。通过集人、地、物、事、情、组织六要素“一网清”平台,基本实现了城市社区和乡镇全覆盖。
(五)推进减负增效,激发社区更多活力。为解决社区行政事务承担过多问题,建立出台准入制,厘清社区依法履职主要事项和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主要事项。歙县在清理前,社区挂牌39个,清理后大牌3个,室内小牌12个,退出和不予准入24项。通过减负,社区有了更多精力抓基层党建、小区整治、协商自治和居民服务,创造出了屯溪区黎阳社区老年大学、荷花池社区“唐老聊天室”、老街社区“逢四说事”、歙县新安社区“文化乐园”、祁门三里街社区“红飘带亲情家园”、休宁横江“一路芬芳志愿服务站”、黟县郭门社区“四点半课堂”和“周末托管”等一批服务品牌,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六)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服务模式。黄山区有效推行城市社区AB岗制度,腾出人手采集信息,实现社区管理服务零距离。屯溪区积极探索物业管理新模式,支部、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大物业在徽山路社区取得突破;建立网格长、楼栋长、居民区支部、居民代表会商机制,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实行“物业菜单式”服务,满足了居民需求。昱中街道开设“屯溪小哥”信息化服务中心,对辖区500名特殊群体老人提供智能呼叫、日间照料等服务,被省民政厅誉为特色项目。
(七)实行党建引领,广泛开展结对共建。市和区县普遍开启“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管理创新”机制,动员机关(事业、国企)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推进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进社区志愿服务。屯溪上新社区协调24家共建单位开展“老旧小区破损楼道修补认领”活动,将96个楼道修葺粉刷一新,居民直呼“好到不敢想象”。休宁县四大班子办公室下派干部直接在社区党委兼职,了解呼声接“地气”,共建活动见“人气”,受到群众好评。祁门西街社区党总支联络在职党员和共建单位,开展“道德讲堂”、“自护课堂”、“青春心向党,喜迎十九大”等活动,丰富了青少年假期生活,营造了幸福平安社区氛围。共建还带动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扩大,全市53个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站全部建立,网上累计注册社区志愿者达4万余人。
(八)农村社区试点稳步推进,不少社区亮点突出。歙县作为全省试点县,已建成112个农村社区,占全县比例的61% 。黟县于2016年被列为全省试点,已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5个,配备工作人员176人,服务人群达5.2万;在完善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进民主自治建设。该县碧阳镇碧山村有1600多年历史,辖21个村民组,3000多人,文化底蕴深厚。随着乡村旅游兴起,一些经营户迫切要求将街巷路名用于其客栈、民宿和农家乐,但同时,村中许多街巷因旧名堙没而鲜为人知。为振兴乡村又保护文化,经村党委提议,两委讨论,成立了“命名协商委员会”,吸收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两委代表委员、经营户和碧山汪氏后人参加。经多轮协商,全村48个路街巷名全部产生,各经营户也喜得“宝号”,收获了民主协商的满意成效。 徽州区潜口村有5268人,党员206名,村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10个功能党小组。该村以党员为骨干成立村级调解委员会, 实行三级调解,大到生产纠纷,小到邻里口角,由于萌芽发现和矛盾化解快,纠纷大为减少,而且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二、 推进城乡社区治理,需要直面应对的问题和差距
由于发展水平、保障能力、社会转型和公民意识等原因,我市在社区治理体系、治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建设上,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央13号文件要求,还明显存在问题和短板。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对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的重要性还不够到位。调研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社区性质定位还不完全清楚;对“三个事关”(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认识还较肤浅;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发[2017]13号)重要文件,区县和一些部门传达学习贯彻还不及时;社会共识形成还有相当差距。
二是社区管理体制尚不统一,治理架构还不完善。黄山区和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的城市社区由城关镇党委政府管理,镇设社区办;屯溪区城市14个社区分属四个街道办,六个农村社区分属三个镇;徽州区则单设社区建设办公室,挂在区委办,党建则归区委非公工委;祁门县和徽州区城市社区设党总支,其他区县均按党委设置。
三是政府部门与社区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社区主责尚须更好突出。还有一些应由政府组织作为责任主体履行的职责,仍交由社区承担办理;“一站通”平台数据接口未完全打通,影响全程服务和推广使用;业务考核表面化、形式化东西仍旧流行;社区协商自治和公共服务等不少属于低水平运作。
四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均衡,市和区县老旧小区普遍“拖后腿”。屯溪区还有六个社区服务用房不达标准;一些分散老旧小区存在盲点,居民获得感不高。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缺项较多。
五是社会组织发育还不成熟,行政色彩依然存在。社会服务组织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多层次、全方位需求;有的社会组织自主性不够,存在依赖思想;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六是社区工作队伍不够稳定,工作连续性受到影响。优秀社区工作人员无编可入,不少人自认没有发展空间,跳槽普遍;专业社会工作者普遍缺乏,工作人员多是外聘,对来自下岗转岗的人员,缺少相应培训,专业水平和实务能力较低。
七是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不强,参与意识淡薄。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总体弱化,自治功能亟待加强;不少人还没有实现身份转变,对“单位人”、“居住人”变为“社区人”还不适应,对社区协商议事、志愿服务、换届选举、活动开展缺乏热情,配合度差,少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动力,努力开启黄山城乡社区治理新篇章
问题即为导向,使命呼唤担当。为进一步全面加强改善黄山城乡社区治理,建设让黄山人民更认同更满意更幸福社区,提出以下建议。
(一)用十九大报告和中央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要深化认识“一个定位”、“三个事关”。二要牢记“两为”要求,即:“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基层政权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三要贯穿一个思想,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要把握一个核心,即: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和统筹各方的作用,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区组织牵头、社会各方参与、全民行动的治理机制,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二)联系黄山实际,抓好中央社会治理文件精神的学习。十九大报告和中央13文件是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就我市来说,要特别联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物业管理、城乡养老和乡村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等实际,加深学习领会,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建议市委和各区县学习中心组在计划安排上,统筹考虑关于社会治理的内容,专题研究推进社区治理的加强和完善,真正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基层。
(三)把社区治理提上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城乡社区治理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推进。我市城乡社区治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上发力,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完善社区治理体系,补齐人居环境、综合服务设施、物业服务管理等短板,更好满足黄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下功夫全面摸清全市城乡社区治理情况,扭住短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落实扶持,实行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争取在2020年使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治理制度、治理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
(四)抓住党建这个关键,强化社区党组织引领能力。基层党组织扎根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具有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天然优势。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党的工作在社区有形覆盖、有效覆盖。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的制度,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进一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所有在职党员都应到社区报到,参加居住地社区活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不断增强居民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五)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扎实开展教育培训。调研中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和交流的优劣多寡,其眼光、状态、能力和水平均有着一定区别。目前,培训提高工作比较迫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新情况,城乡社区治理中出现的许多新需求,制定培训学习和交流计划,扎实帮助社区工作者提高依法办事、执行政策和服务居民能力。
(六)关心社区干部成长,重视选拔优秀干部。社区工作者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情感纽带,其岗位也是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要加快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落实好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加大从社区优秀党组织书记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力度,注重把优秀者选拔到街道(乡镇)领导岗位;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要根据需要设岗招聘,使社区工作队伍更加稳定。
(七)以居民满意度为标准,建立并完善社区治理考核评价机制。要认真落实好中央“两个责任人”、“两个纳入”和“两个逐步建立”,即:市和区县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区县和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治理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逐步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治理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八)按照十九大和中央13号文件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尽快制定加强和完善我市社区治理实施意见。同时,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召开一次全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会议,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方向,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弘扬典型,全面部署,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谱写我市城乡社区治理新篇章。
市人大工作研究会城乡社区治理调研组
2017年11月